第五屆“翻譯、修辭與對外話語傳播”高端論壇于南昌大學成功舉辦
2023年9月23日,第五屆“翻譯、修辭與對外話語傳播”高端論壇于南昌大學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南昌大學主辦,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承辦,廣西大學亞太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協辦。論壇設有八場專家主旨報告,國內百余位學者、教師及研究生參加了論壇活動。上午8時30分,論壇正式拉開帷幕。南昌大學黨委副書記劉耀彬教授、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羅選民教授參加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陳夜雨教授主持。

劉耀彬副書記在開幕致辭中感謝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對南昌大學的信任,對與會專家學者參加此次論壇表示熱烈的歡迎。他指出,此次論壇特邀八位專家從傳承傳播、話語修辭、修辭等值、知識翻譯學、非洲文學譯介、系統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旅游景點英譯情感傳達等方面作主旨發言,充分體現了兼容并包、融通中外的學術精神,旨在通過翻譯、修辭與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羅選民教授首先對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精心籌備本次高端論壇表示感謝。他簡要回顧了歷屆高端論壇在其他高校的舉辦情況,并指出論壇的舉辦搭建了翻譯、修辭與對外傳播的跨學科研究平臺,促進了國內翻譯學、修辭學、語言學、傳播學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在首場主旨發言中,華東師范大學潘文國教授做了題為“傳承傳播,從了解開始——兼談《經典通詮》”的發言。潘文國教授提出,傳承傳播中華文化,要先了解中華文化是什么。潘教授指出,中國文化是發散性的,有核心也有結構,“六經”是其源,“上部”是其結構,而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便是“治”,或曰“天下大治”。潘教授聚焦“六經”,解釋了六經的體系構成,即以《易》為魂,以《禮》《樂》為本,以《書》《春秋》為證,以《詩》為鑒。其后,潘教授提出“治道”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梳理了“治道”與經史子集的歷史淵源與發展進程,并與西方進行了對比。最后,潘文國教授介紹了自己的著作《經典通詮》,內容豐富嚴謹,得到在場各位專家學者與老師的高度評價。
廣西大學羅選民教授帶來了題為“翻譯批評中的話語修辭策略”的主旨發言。羅教授首先闡釋了文化自覺的定義,基于“利瑪竇談中國文化”和“薩義德帶來的反思”這兩個案例,羅教授強調文化自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提醒學者們在研究中應避免民族中心主義帶來的影響,努力做到文化自覺。羅教授選取龐德的詩歌創作和翻譯為例,指出國內學者在評價龐德時缺乏文化自覺,話語修辭存在偏頗,言辭雖洋洋大觀,卻無視對方的存在,即只有話語傳送者的“我”,沒有考慮話語接收者的“他”。他從跨學科的視角指出我國學者在英漢文化語境中的誤區,強調只有具備高度的文化自覺才能在英漢文化語境中塑造正面的中國學者形象,才能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西安外國語大學黨爭勝教授圍繞“修辭:翻譯活動中的根本問題”進行主旨發言。黨教授認為,翻譯在本質上就應該將修辭作為其成功之道的一條“主行道”。黨教授分別從修辭的定義、修辭目的與翻譯目標的契合以及翻譯活動中的修辭主張等幾個方面闡釋了修辭在翻譯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就廣義的修辭概念而言,修辭就是要用心措辭造句,就是說要選擇、限定、打磨、修飾、優化譯文的詞匯和話語,使其達到最優表達,最大程度實現說話者或者作者想要實現的交際效果、交際意圖。如此,則修辭就成為翻譯活動中不得不時刻關注的根本問題。任何旨在追求傳播和接受效果的翻譯活動,都應該將創造性的修辭行為囊括其中。
上海大學傅敬民教授做了題為“中華典籍英譯的修辭等值研究”的主旨發言。傅教授首先提出翻譯具有時代性,同時也應與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他詳細闡釋了中華典籍英譯所涵蓋的五大意義,即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糾正以往翻譯誤讀誤識、挖掘中華典籍時代價值、提供翻譯教育教學素材以及探索經典翻譯理論依據。此外,傅教授系統分析了中華典籍英譯和翻譯修辭研究中的問題,提出翻譯修辭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第三修辭”系統,具有八大特性,即語言間性、文本間性、主體間性、修辭間性、學科間性、文化間性、社會間性、歷史間性。除此以外,傅教授對中華典籍英譯的六大修辭等值也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李瑞林教授的發言主題為“翻譯研究的底層邏輯與基本命題”。李教授認為翻譯研究在進行跨學科對話的同時也應重視研究其根源,否則就無法對復雜多變的翻譯現象做出系統、周密、充分的解釋。因此,李教授提出,翻譯研究中要注重底層邏輯。他強調認知非對稱性是跨語言、跨文化問題的主要根源,也是翻譯得以出場和在場的必要條件。只有認識到翻譯的認識論基礎,才能理解翻譯的所源、所在與所往。李教授從本體結構、實體對象、核心特征、價值取向和學科塑形五個維度,闡釋了知識翻譯學的基本命題,論述了跨語言知識轉移對于翻譯理念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解釋力,揭示了知識翻譯學蘊含的潛在理論與應用價值。
原信息工程大學洛陽校區石平萍教授帶來了題為“新世紀非洲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的主旨報告。石教授介紹了新中國自成立至20世紀末對非洲文學的譯介與研究,勾勒了其政治與歷史動因,并以此為參照,重點梳理和反思了新世紀以來非洲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情況。她以諾貝爾獲獎者古爾納為例,對于他獲獎前作品在國內幾無譯介的情況做了原因探究。隨后,石教授著眼于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需要,結合典型案例分析,指出我國對非洲文學的譯介及研究還相對滯后,相關資料也比較匱乏。石教授認為,這應成為中國外語學者關注和研究的要點之一。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司顯柱教授帶來了題為“系統功能語言學在翻譯研究中的探索與實踐”的主旨報告。司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歷程以及依托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所取得的翻譯研究成果。司教授遵循Holmes關于翻譯研究的描寫—理論—應用模式,致力于功能路徑翻譯理論的建構與應用。他的研究論證了系統功能語言學之于翻譯研究的可行性。他運用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構建翻譯質量評估模式,開展了包括對外新聞話語與學術話語翻譯在內的翻譯實踐研究,詳細闡述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在翻譯研究中的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

南昌大學蔣平教授做了題為“旅游景點英譯的情感態度傳達”的主旨報告。蔣平教授首先指出國內旅游景點在外宣方面重要的譯介作用,而情感態度意義的傳達是多數景點英譯中不易注意或處理不當的地方。蔣平教授基于對紅色旅游景點譯文的調查,揭示了旅游景點英譯中情感態度意義傳達不當的問題嚴重性。同時,蔣平教授從禮貌原則、言語風格、引起誤解以及思想態度等方面具體分析了情感態度意義傳達的失誤和產生的不良影響。
下午五點,第五屆“翻譯、修辭與對外傳播”高端論壇圓滿結束。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陳夜雨教授主持閉幕式并致辭。他代表主辦方向與會專家學者致以誠摯的謝意。他指出,翻譯修辭,學之根本;話語傳播,國之大者。此次論壇匯聚了來自翻譯、修辭以及話語等研究領域的專家,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杰出研究人員,不僅推動了知識的傳播與創新,同時也促進了相關學科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最后,陳夜雨院長代表論壇主辦方,向為本次論壇順利舉行而付出努力的志愿者表示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