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四屆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學科建設論壇暨潘文國學術思想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成功舉辦
2023年8月18至20日,為繁榮學術研究,增進學界交流,致敬國內外著名語言學家、中英雙語專家、資深翻譯家、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前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潘文國先生八秩壽辰,“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四屆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學科建設論壇暨潘文國學術思想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隆重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和華東師范大學主辦,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和全球中文發展研究中心承辦,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協辦。會議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來自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和國內外66所高校的領導和知名專家學者,以及華東師范大學有關領導和師生150余人齊聚一堂,共賀潘文國先生八秩華誕,共話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學科建設與發展。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名譽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潘文國,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羅選民,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孟鐘捷,原國家語委副主任李宇明,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成都市原副市長、全國政協委員傅勇林,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白樂桑,新華社上海分社社長王永前,中國修辭學會會長陳光磊,國內外名家學者(按姓氏拼音排序)柴明颎、陳大亮、陳勤建、陳琳、戴汝潛、傅敬民、高永偉、何剛強、黃忠廉、李葆嘉、李娟、牛保義、覃修桂、尚新、申小龍、史有為、譚慧敏、王銀泉、王寅、吳勇毅、魏在江、楊楓、楊文地、俞森林、張春柏、張日培、張旭、趙文靜、莊智象、左飚等出席研討會;協辦單位領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孫玉,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姚媛,上海椿萱茂虹灣養老服務公司總經理來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副社長龔海燕等到會祝賀。會議大咖云集、群賢畢至、勝友如云,展現出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的繁榮景象,堪稱潘文國學術思想研究的一場盛宴。
圖1 開幕式合影
8月19日上午,會議開幕式在華東師范大學格致樓報告廳舉行。大會開幕式由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朱國華主持。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孟鐘捷致歡迎辭。他對全體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在致辭中指出,華東師范大學始終聚焦“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時代之問,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全力推進中國特色、師大特點的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他希望新一代學者在研討潘先生學術思想的同時,學習、繼承和弘揚老一輩學者潛心治學、悉心育人的大師精神,積極推動學術繁榮、引領育人創新。隨后,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羅選民致辭,指出潘文國先生遠見的智慧和深邃的學術思想,推動了我國對外漢語學科的創立、研究和發展。他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充分利用此次研討機會,立足中國現實問題,把學問做在中國大地上,在積極創新推動中外語言文化交流互鑒的基礎上,推動我國學術界加快建構“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原成都市副市長、四川省翻譯文學學會會長傅勇林、日本明海大學名譽教授史有為、上海市語文學會會長胡范鑄分別作為嘉賓代表致賀詞。他們提到,潘文國先生的學術思想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在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應該從潘文國先生的精神中汲取精華,接續中國學術固有的根基和文脈,共同推進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不斷豐富人類文明新形態、持久的學術關懷和文化智慧,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圖2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朱國華教授主持開幕式
圖3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孟鐘捷教授致歡迎辭
圖4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羅選民教授致開幕辭
圖5 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傅勇林教授作為嘉賓代表發言
圖6 研究會副秘書長尚新教授代史有為教授、胡范鑄教授宣讀賀詞
在隨后進行的潘文國先生賀壽儀式上,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羅選民、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文地代表研究會向潘文國先生獻上湘繡《松鶴延年》作為賀禮,慶賀潘文國先生八秩華誕。
圖7 會長羅選民教授、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文地教授致賀禮
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作為學生代表發言。林在勇深情回憶了自己跟隨潘先生學習的經歷,講述了恩師努力拼搏無私奉獻,愛生如子的感人事跡,表達了對恩師的由衷謝意。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副院長葉軍、退休教工黨支部教師代表劉同蘭、包文英也紛紛獻花敬賀。
圖8 潘文國先生賀壽儀式
在為期一天半的會議中,圍繞“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學科建設及潘文國學術思想研討”這一主題,本次會議共開展了13場主旨報告、6場分論壇討論。8月19號上午的主旨報告中,華東師范大學原對外漢語學院院長吳勇毅教授和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莊智象教授擔任主持人,中國修辭學會會長陳光磊教授和復旦大學外文學院院長高永偉教授擔任點評人。
法國國民教育部首任漢語總督學、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白樂桑教授以“漢字作為教學單位及其多維度的性質——慶祝潘文國先生八十壽辰”為題,從語言教育論及思維、藝術、符號學的角度探討漢字在漢語教育及中國文化中的獨特性,并分析了漢字作為多維度單位的特征。白樂桑教授指出,中文教育的范式有待徹底改變,而改變的基點在于充分認可漢字的獨特地位及其多維度的性質。隨后,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羅選民教授做題為“學術研究的中國靈魂與國際視野——賀潘文國先生八秩壽辰”的報告。他從學術視野、建構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嘔心瀝血從事教育教學等方面,向與會者展示了潘文國先生學術探索道路上的“中國靈魂,國際視野”。
圖9 白樂桑作主旨報告
圖10羅選民作主旨報告
原上??萍挤g協會理事長、復旦大學何剛強教授以“新時代中國翻譯理論自信三前提——簡談潘文國翻譯思想的學術啟示”為主題,提出若要進一步推進中國翻譯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必須首先要有理論自信。而這種自信至少可源于我們的三個傳統,即文字文化傳統、藝術表現傳統與哲學思維傳統。這三個傳統同時構成中國譯論應當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理據。獲評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申小龍教授以“中文研究真正的文化自信,遠超我們的想象——祝賀潘文國教授八十華誕”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他指出,中國語言學者更應該立足于漢語、漢字的文化特征,提出新的普通語言學理論來,豐富人類對語言的認識。
圖11 何剛強作主旨報告
圖12申小龍作主旨報告
8月19日下午,百余名位專家學者分別就潘文國學術思想研究、中西語言文化比較研究、語言學與語言哲學研究、應用語言學研究、外語教育教學研究、翻譯學思想與方法論研究等議題在6個分會場內發言,并與其他與會代表展開了熱烈討論。分會場一由上海大學尚新主持,同濟大學陳琳點評;分會場二由華東理工大學趙宏主持,蘇州科技大學蘇章海點評;分會場三由北京大學李娟主持,湘南學院楊曉軍點評;分會場四由華東師范大學趙剛主持,湖北師范大學豐國欣點評;分會場五由上海大學譚慧敏主持,上海交通大學朱一凡點評。分會場六由蘇州大學陳大亮主持,湖北大學楊元剛點評。隨后,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楊文地教授主持分論壇總結,各分論壇點評人就分論壇討論情況做了精彩總結。
圖13-18分論壇討論
圖19 楊文地秘書長主持分論壇總結
19日下午的主旨報告,由河南大學牛保義教授主持,廣西民族大學張旭教授點評。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戴汝潛教授以“漢字呈現思維內核”為主題,指出漢字將思維的目標內容、思維的過程、思維的方式方法以及思維運行機制和思維的結果,完整地通過漢字的字理、理據呈現出來。以特有的“以形示意”的圖示表達語意和情感。每個漢字作為思維活動的信息元——彰顯了漢語字本位的思維本質特征。語言科技新思維的倡導者、“新文科”教育的先行者、南京語義學派奠基人、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李葆嘉教授在題為“走馬觀花:西方語義學史亮點”的發言中提出,人類語言認知中存在的前后時間認定模式,可與物理空間平行,也可與心理空間交織。英語是與物理空間平行的走路式,艾馬拉語是與心理空間交織的回憶式,而漢語是回憶-走路兼有式。
圖20 戴汝潛作主旨報告
圖21 李葆嘉作主旨報告
隨后,潘文國教授以“談談我今年出版的新書”為題,圍繞“新思想、新理念、新體系”關鍵詞,介紹今年出版的新著。他還以數十年來積累的萬冊藏書為切入點,分音韻學、古代經典、現代漢語等12個方面分享了他一個甲子以來讀書、買書、藏書、教書、寫書、譯書的豐富經歷和學術成果。每一本藏書都記錄著潘教授的學術發現,象征著其深厚的學術積累與高深的學術造詣。
圖22 潘文國作主旨報告
8月20日上午進行了6場主旨報告,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張日培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柴明颎教授、廣西民族大學覃修桂教授主持,南京農業大學王銀泉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楊楓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魏在江教授點評。中國辭書學會會長,中國語言學會語言政策與規劃專業委員會會長、原國家語委副主任李宇明教授圍繞“我們如何言說世界?——關于語言文明的思考”進行了發言。他指出,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及進行表述的方式和過程。在這種語言觀下,語言學研究的本質是要回答“我們如何言說世界”。聚焦語言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對于人類生活和知識生成與傳播的重要性,語言和文字本身就是記錄文明,傳承文化,呈現知識。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陳勤建教授在題為“‘古今中外’融通的學術思想與院系學科建設的融合”的發言中,對潘文國先生古今中外融通學術思想做出了深邃和高度的評價,進而從國際中文教育與中外文化交流角度進行了論述。他認為,在今后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中,民俗學視角的學術史研究的“被忽略”應該得到彌補,對于當下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國際中文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也是更有啟示意義。
圖23 李宇明作主旨報告
圖24陳勤建作主旨報告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翻譯學科委員會副主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黃忠廉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學先生,接著說” 。他回顧了自己如何從拜讀潘文國先生的作品《“看山看水”的啟迪》,通過文本細讀引導深度思考,梳理潘文國先生的思想理念,逐步催化《觀翻譯與翻譯觀》等著述的經歷。《上海翻譯》主編、上海大學傅敬民教授圍繞“文章翻譯學: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這一題目作了發言。他提到,潘文國先生倡導的文章翻譯學以中國傳統文章學為理論基礎,以建構中國特色翻譯學為目標,主張翻譯就是做文章,強調譯者氣質,提出“譯文三合義體氣”等融合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的觀點,具有鮮明的中國翻譯理論特色,對于當下中國翻譯研究引領國際翻譯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發展價值和現實意義。
圖25 黃忠廉作主旨報告
圖26 傅敬民作主旨報告
《當代外語研究》主編、上海交通大學楊楓教授以“真善美:知識翻譯學的方法論”為題,闡述了知識翻譯學的方法論。他認為,知識翻譯學是本體與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普通翻譯學理論。面對科學知識、人文知識和社會知識的不同知識范型,尤其面對符號化意義的加工轉換情境,知識翻譯學提出了“以真求知、以善立義、以美啟真”的翻譯闡釋原則,化約了不同概念圖式的不可通約性,形成了翻譯實踐、翻譯批評、翻譯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具有重要的學科發展意義和理論建構的拓展空間。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會長、四川外國語大學王寅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學貫中西的楷模,融匯古今的表率——賀潘文國先生八秩華誕”。他從語言學、翻譯學、對外漢語學三個方面談論了潘文國的學術思想。他指出,潘文國先生的問題意識、乾嘉樸學的治學態度和獨立自主的學術風骨是學界典范和楷模。
圖27 楊楓作主旨報告
圖28 王寅作主旨報告
會議閉幕式由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副院長丁安琪主持。中國譯協資深翻譯家、上海海事大學左飚教授作總結發言。左飚教授認為,第四屆全國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學科建設論壇暨潘文國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主辦方、承辦方和各位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完成了各項既定目標,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他指出,在潘文國教授八秩壽辰之際,參會者不僅有機會當面向潘教授表達敬意,而且參與了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聆聽了多名專家的專題報告,享受了一場學術的饕餮盛宴。他還倡議,在研討潘文國學術思想的同時,也要思考同為文化人,如何把學術做得更加出類拔萃。他從潘文國先生身上總結了幾個方面因素:一是善于積累優勢,并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二是守正創新,不斷發現新方法、找出新材料、建立新體系。三是情推動理。以家國情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來推動廣泛深邃的學術研究和創造力。他呼吁,后輩學者要學習潘文國先生心無旁騖、潛心鉆研的學術品格。隨后,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楊文地教授致閉幕辭。他圍繞“偶然中的必然”,回顧了潘文國先生數十載的學術人生,高度評價潘先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態度,也由衷感激潘先生對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做出的重要貢獻。他殷切希望學界后學結合潘文國學術精神,發揮各自學術優勢,密切合作,樹立堅定不移的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最后,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黨委書記黃美旭代表承辦單位致謝。她感謝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及各方力量給予本次會議的大力支持,表示學院將充分吸收各位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集聚放大學院跨學科、跨文化的資源優勢,圍繞“建設國內一流國際中文教育學科、世界知名國際中文教育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重鎮及國際中文教師教育基地”的發展目標砥礪前行。
圖29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副院長丁安琪教授主持閉幕式
圖30 左飚總結發言
圖31楊文地致閉幕辭
圖32 黃美旭代表承辦單位致謝
本次會議有力促進了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學科建設,對推動國際國內語言與翻譯研究,“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新時代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文稿:上海大學馬拯、楊靜;修改:上海大學尚新,華東師范大學郁悅;審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秘書處;圖片:楊擎、夏侯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