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媒體 > 正文

第四屆“翻譯、修辭與對外傳播”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瀏覽:時間:2022-12-07網址(Website)

2022年12月3日至4日,第四屆“翻譯、修辭與對外傳播”高峰論壇在線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主辦,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英漢對比學科委員會策劃,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廣西大學亞太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協辦。本次高峰論壇為期兩日,設有13場專家報告和6個平行小組主題研討,論壇共吸引了近4000位觀眾在線收看。

12月3日上午8時30分,論壇正式拉開帷幕。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席光教授、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羅選民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秦茂盛參加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陳向京教授主持。


席光副校長在開幕致辭中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感謝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對西安交通大學的信任,同時對與會專家學者參加此次高峰論壇表示誠摯的歡迎。他指出,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文化底蘊深厚,有著悠久的翻譯活動史,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會。西安交通大學秉承和發揚“西遷精神”,倡議建立了“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文化人文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今國際環境不斷變化,翻譯活動對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特別是講好中國故事至關重要。在新時代的語境下,現代科技對傳統翻譯學產生了深刻影響,翻譯研究的跨學科發展、交叉學科發展成為必然趨勢。他希望與會專家能夠為外國語學院的學科發展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羅選民會長對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對高峰論壇的承辦和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的協辦表示感謝。他指出論壇舉辦的目的是搭建“翻譯、修辭與對外傳播”的跨學科研究平臺,加強國內翻譯學、修辭學、語言學、傳播學等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羅選民會長簡要回顧了歷屆高峰論壇的舉辦情況,指出此次論壇標志著論壇在質量和規模上的提升。


秦茂盛副總編輯在致辭中指出,此次高峰論壇的召開響應了黨的二十大“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會議精神,。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匯聚合聲,集聚合力。作為傳播中的一環,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將繼續秉承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宗旨,積極與學界開展新合作,拓展新局面。

主旨報告

福建師范大學劉亞猛教授做了題為《結構與效果:論文摘要英譯的修辭構思》的主旨報告。劉教授回顧了論文摘要及其英譯的相關研究,指出了“修辭語步”(rhetorical moves)被普遍作為分析摘要結構、評估其寫作質量的基本范疇。他以翻譯研究論文的英文摘要為例,討論了其中涉及到的修辭問題,為中國學者在國際發表中的摘要寫作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司顯柱教授做了題為《我國對外新聞話語的建構與翻譯——功能路徑翻譯理論視角》的主旨報告,在對我國對外新聞語料描寫與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我國對外新聞話語英語譯文與漢語原文在概念意義、人際意義上的相同和差異,并從功能路徑翻譯理論視角,結合我國媒體與第二方、第三方媒體英語新聞報道話語建構上的差異,探索了我國對外新聞話語的翻譯原則、策略與方法。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穆雷教授做了題為《新時代國際傳播與翻譯學人才培養》的主旨報告,在考察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與翻譯專業碩士差異與共性的基礎上,指出新時代翻譯人才不僅需要精準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要有國際傳播的知識儲備和素養,更要有對國家政策的深刻理解、對國際國內局勢的正確判斷、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同時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溝通能力。這就意味著我們要轉變對傳統翻譯人才及其培養方法的認識和理念。


河北師范大學李正栓教授做了題為《樂府詩英譯漫談》的主旨報告,他詳述了樂府詩的內涵與特征,以2013年出版的《樂府詩選(漢英對照)》為切入點,梳理了國內外樂府詩的翻譯實踐。通過比較分析汪榕培、阿瑟?韋利等翻譯家的譯作,指出樂府詩翻譯講求“忠實對等”,譯者應盡量采用異化的方法傳遞文化差異,同時保留原詩音韻、風格等語言差異。

揚州大學周領順教授的報告主題是《‘魚香肉絲’現象的翻譯問題》,他首先圍繞“魚香肉絲”菜名的“虛”與“實”展開分析,通過國宴菜品的具體實例,從語法、修辭和藝術性等角度對菜品原名及其翻譯進行層次性分析,指出菜名外譯應務實、求真,用明白的語言說出菜品的真材實料。

福州大學陳小慰教授做了題為《對外翻譯傳播:“修辭互動”原則與策略》的主旨報告。整個報告借鑒當代西方修辭學核心概念“修辭互動”理論,結合相關翻譯研究成果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提出了對外翻譯傳播中的“修辭互動”原則,并通過展現大量的真實案例分析,讓與會者對該領域研究有了更深了解。

華中科技大學王樹槐教授做了題為《翻譯批評的修辭模式》的主旨報告。他首先對當代西方修辭研究做了回顧,提出了在構建翻譯批評修辭模式時需要考慮的問題;接著闡述了該主題研究的理論基礎及翻譯批評的修辭模式,并通過一系列實例深入淺出地向與會者介紹了該領域的聚焦點。

西安交通大學霍士富教授做了題為《魯迅文學對日本現代文學的影響》的主旨報告,在敘事學視域下,通過魯迅文學對日本現代作家的影響研究,探討了魯迅文學對日本現代作家的創作技法及創作思想的影響、突破和創新,以及對我國當代文學發展與建構的啟示,從而凸顯魯迅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

澳門大學徐敏慧副教授做了題為“The Pivotal Role of Translator's Research in Literary Translation”的主旨報告,以美國翻譯家、歷史學家和漢學家Jeffrey C. Kinkley為例,探討了譯者自身的研究對提高翻譯質量、增進翻譯活動參與者之間信任的作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藍紅軍教授做了題為《兒童的發現與言說:晚清<伊索寓言>譯述活動考察》的主旨報告。藍教授追溯了《伊索寓言》的翻譯史,并以晚清報刊為對象,從文體意識、語言形象和社會效應三個方面描述了在當時的語境下,兒童版《伊索語言》的藝術特征和影響,為當今兒童文學翻譯發展提供了啟示。

陜西師范大學劉全國教授做了題為《文本重構與文化闡釋:林語堂的中典外譯及其當代啟示》的主旨報告,從林語堂中外典籍外譯的文本選擇、文本重構、文本闡釋以及對當代的啟示四個方面,解析了林語堂從事中國文學譯寫活動的社會文化背景和路徑選擇。該研究表明,文化范式的翻譯批評可以從更加宏觀的文化系統視角解讀翻譯及翻譯問題,可以為翻譯批評提供路徑參考。

西安外國語大學黃立波教授做了題為《〈阿Q正傳〉在世界文學中早期經典化的翻譯社會學解讀》的主旨報告。黃教授以《阿Q正傳》英譯為研究對象,從翻譯社會學視角剖析了魯迅作品在世界文學場域中的早期經典化過程,探究了譯者作為跨場域行動者所建立的各種社會關系網絡。

分組發言

此次高峰論壇還設有6個平行分會場,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45名學者分別圍繞話語傳播、修辭認知、語言構式和口譯認知過程等主題,采用USAS在線語義標注系統、AntConc等研究工具,就古典文學、瀕危戲劇、敦煌文獻、少數民族史詩等題材展開了熱烈討論,主題涵蓋廣泛,選材內容豐富,研究工具多樣,學術氛圍濃郁。參會學者都表示,從發言者們的分享、討論中獲益良多,從理論到方法都拓寬了自己的研究視野。
          12月4日上午,論壇圓滿完成各項議程,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程冰教授主持閉幕式,羅選民會長和陳向京院長分別致閉幕辭。羅選民會長祝賀大會取得圓滿成功,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并宣布第五屆高峰論壇將在南昌大學舉辦。陳向京院長代表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再次感謝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的信任和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發言,期待大家再次相聚西安!
         “翻譯、修辭與對外傳播”高峰論壇自 2019 年開始,每年一屆,現今已舉辦四屆。本次會議推動了翻譯、話語和修辭學之間研究平臺的建設,加強了翻譯學及相關領域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